close
今年北京除瞭沒有一場像樣的雪 還有什麼不一樣?

今年冬天的北京一直在期待一場雪,好容易盼來瞭初雪,但和人們心中的大雪紛飛差得較遠,隻在延慶、懷柔等遠郊見瞭白,雖然海淀、豐臺、石景山、觀象臺等城區氣象站也觀測到降雪現象,但地面根本沒有雪的影子,實在讓人失望。

記者:蔡文清

視覺中國供圖

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說,入冬以來,北京初雪比常年晚瞭53天。原因是北京從2017年10月23日至2018年1月20日連續90天無有效降水,冷暖鋒交匯位置相對偏南,北京持續受偏北風控制,導致水汽條件較差。

北京是個“貧雪”的地區,統計顯示,北京常年入冬初雪日是11月29日,不過每年初雪日期相差很大。本世紀以來,初雪僅在2004年準時到來;來得最早的是2009年冬季的初雪,11月1日就提早到來;來得最晚的是2010年冬季的初雪,來年2月10日才姍姍來遲。

如果給北京的初雪排座次,初雪日最早的前三名是:10月31日(1987年至1988年冬季)、11月2日(1992年至1993年冬季)、11月1日(2009年至2010年冬季);墊底兒的後三名則是:2月11日(1983年至1984年冬季)、2月10日(2010年至2011年冬季)、2月7日(2013年至2014年冬季)。

初雪難以捉摸,終雪日也時時“任性”。常年(1981年至2010年)終雪日是3月12日,不過4月飛雪也不算太稀奇。66年來,北京4月共有11個降雪日,平均每6年出現一次,正應瞭那句諺語,“清明斷雪,谷雨斷霜。”北京有記錄的最晚降雪出現在5月13日。

氣象學上,當天出現雪、雨夾雪、冰粒、米雪等,都會記錄為一個降雪日,即便如此,雪對北京也很吝嗇,北京冬季長達油煙處理設備150天左右,年均降雪日數僅有14天。

為何北京冬天的降雪如此“珍貴”,氣象專傢周名揚告訴記者,降雪可不是輕易能形成的,條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件缺一不可,就跟談戀愛似的,單相思修不成正果,必須要冷暖空氣兩廂情願。當冷空氣遇到暖空氣,暖空氣輕向上爬升,水蒸氣凝結成雲形成降水,此時低空的氣溫要比較低,才能使降水以雪的形態落下。

做一個形象的比喻,初雪就像初戀,想要成功,除瞭兩廂情願還得靠配合默契。從氣象角度來說,初雪需要三大條件:水汽、動力抬升和氣溫。而北京要台中通馬桶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,需要冷暖空氣的高度默契配合。如果冷空氣太強,暖濕氣流很快就退卻瞭,很難形成降水,或者等到降水結束瞭,低空氣溫達到降雪的要求。如果冷空氣不夠強,冷暖的差異對比小,上升的動力不足,也難以形成降水。

上述兩種狀況,就像是在戀愛中,一個是因為男生太過積極嚇跑瞭女生,一個是男生不夠積極主動錯失瞭機會。因而冷暖空氣要完美配合,是個不容易的事情。俗話說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,下雪也一樣,要有基礎材料——水汽。但是北京是典型的季風氣候,冬季多西北風,空氣很幹燥。常年北京12月降水量隻有2.0毫米、1月為2.7毫米。所以,北京冬季降雪本身就是個比較困難的事情。具體到此次北京初雪,之所以不成規模,也是因為水汽條件不合適,冷暖空氣結合得不好。

雖然水汽條件難求,不過並不能因此就悲觀,北京東邊就是渤海,當出現東風的時候,可以把潮濕的空氣輸送到北京,而且加上西邊地形的阻擋,有利於水汽的聚集,形成降雪。所以氣象部門會特別關註東風形勢,預報員經常會提到“地面倒槽”、“東風回流”這樣的專業詞匯。但是東風可遇不可求,用一句玩笑話說,就算諸葛亮再世也不見得成功。

除水汽條件外,降雪還受地形的影響,北京的地形對於降雪來說利弊皆有,當出現東風的時候,西部山區地形起瞭聚集並抬升水汽的積極作用。但是當冷空氣從西邊過來時,地形起瞭負面作用。因為冷空氣是三維立體的,在前進過程中,一般地面部隊沖在最前面,被稱為冷空氣前鋒,簡稱“冷鋒”;當冷空氣從西邊過來時,北京西部的山區地形阻擋瞭地面冷空氣的前進。但在1500米左右的低空冷空氣依然按部就班前進,使得北京平原地區出現瞭地面冷空氣未到、低空冷空氣先到的局面。這樣下暖上冷,不利於降水出現。所以有時候,大雪幾乎覆蓋整個華北,卻偏偏能繞開北京以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的城市。

當有瞭水汽和動力條件後,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指標:氣溫。下雪還得氣溫夠低,這樣在高空形成的冰雪,直到落地前才不會融化,保留雪的模樣。北京的初雪,常常就卡在氣溫的1℃變化中。在初冬時節,北京的氣溫還不是特別低。從地面到空中1000米左右高度之間的氣溫如果比0℃高一點,降到地面前雪花是否會融化,就變得相當糾結。氣象部門會通過低空1500米或700到800米的氣溫,來推算落地的是雨還是雪。但是低空氣溫和坐車上班一樣,有時並不是理想狀態,上班路上可能會堵車,氣溫隨著高度變化也有些非常規的走勢(如逆溫,氣溫越往上越高)。而有時恰恰這1℃的差異,就能導致雨雪相態的本質差異。

很多老北京都納悶,以前北京的雪不少啊,怎麼近年來越發稀罕瞭呢?

確實如此,氣象記錄顯示,北京年降雪日數正在逐漸減少,1957年至1966年10年間年均降雪日數為14天,1967年到1976年的10年間年均降雪日數為16天,1977年到1986年的10年間平均降雪日為14天,1987年到1996年的10年間平均降雪日為12天,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間平均降雪日為13天, 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間年均降雪日數則下降至10天。

不僅降雪日數減少瞭,降雪量級能達到大雪級別的降雪也變得屈指可數。在氣象學上,24小時降雪量少於2.5毫米,為小雪;24小時降雪量在2.5至4.9毫米,為中雪;24小時降雪量在5.0到9.9毫米,為大雪;24小時降雪量大於等於10毫米,為暴雪。有氣象記錄以來,北京年均大雪日數僅有0.4天,大概每三年才能見到一場大雪。

這個冬天還有什麼不一樣



就在幾天前,從24日晚間起,江蘇南京一片白雪皚皚;同一天,安徽合肥遭遇大到暴雪,全市中小學停課部分列車停運;25日傍晚開始,上海迎來今冬初雪,部分地區累積雪量達到大到暴雪級別,並伴有3到5厘米積雪和道路結冰現象;北京市民等雪盼雪,大雪卻另辟蹊徑,出現在我國中東部。

這個冬天 冷暖空氣史詩大對決

為何會形成如此長時間的低溫雨雪天氣呢,中國氣象頻道氣象分析師信欣用戰爭來比喻進行講解:這次冷暖空氣上演瞭一部史詩般大對決--冷空氣橫臥在西伯利亞到蒙古,兩大主力兵團中冷一方面軍在中亞北部到蒙古,冷二方面軍在俄羅斯遠東和我國東北。冷二方面軍可以說是鐵軍,之前已在俄羅斯奧伊米亞康制造出來零下60多度的極端低溫。而冷一方面軍更是冷空氣的核心主力,最為精銳,歷史悠久,名氣最大。

冷二方面軍主力在東北冷渦的指揮下,從東北不斷南下,24日白天已經攻占湖北北部安徽江蘇上海浙北一帶,24日晚到25日地面部隊進一步向湖北湖南等地深入,但制空權暫時還是暖濕空氣的。孟加拉灣暖濕主力兵團馳援長江中下遊,另外南海縱隊暖濕在東路北上,阻擋冷二方面軍的南下。冷二方面軍一看南下受阻,請求支援,要求冷一方面軍從西北南下協助。因此24-25日形成瞭冷暖空氣的第一波大戰,對應24日晚-26日晨一場大規模的降雪在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展開。

26日兩路冷空氣合力,在沒有地形的阻擋下,一度從湖北向南攻擊到湖南南部。因此26日的雪線南界可以抵達南嶺一帶。但東段戰事由於暖濕空氣憑借地形頑強阻擊冷空氣,冷空氣在江西和浙江的推進顯得相對緩慢,成果不夠大。此外,借助空中優勢,湖南貴州上空偏暖,盡管地面被冷空氣占據,大氣結構出現瞭逆溫,會使得這裡戰事呈現另外一個局面,就是可能出現凍雨--下的是雨,落地結冰。

隨著冷空氣長途跋涉南下,供給線過長,且空中不占優勢(空軍優勢暫時被暖濕兵團占據),因此26日暖濕集團軍決定發起反擊,26日晚到27日,冷暖交戰的核心戰事再度向北推進,戰火(降雪)一度推進到山東南部、河北南部、山西中部一帶。但核心降雪區還是在湖北東部、安徽中南部、江蘇南部一帶。

此時因為作戰不利,冷二方面軍的司令--東北冷渦被撤換,換由實力更強的俄羅斯遠東冷渦司令官,昨天到今天冷空氣也從東路繼續增兵南下,冷一方面軍也加大增援力度,因此今天早晨,冷空氣重新占據主動,使得局面再度逆轉,推動雨雪南下。這個時候,冷一方面軍一看時機已到,趁著暖濕集團軍士氣跌落,決定傾巢出動。明後天將匯合冷二方面軍,與暖濕兵團決一死戰,到31日拂曉,除瞭華南沿海和海南、臺灣等島嶼,冷空氣在地面以及空中均取得決定性勝利。

2月1日冷空氣繼續南下清繳暖濕氣團。1月底-2月初,暖空氣僅僅在雲南憑借烏蒙山防線、哀牢山-無量山防線苦苦支撐。1月底到2月初,我國南方大部地區有望告別雨雪,但天氣持續寒冷,也就是濕冷變幹冷。

這個冬天極地冷空氣兵分四路uabank貸款專家|台中創業貸款|台中房屋貸款|台中企業貸款|台中汽車貸款

大風、降溫、雨雪是我國冬天的天氣要素,這些都是由冷空氣所引起。冷空氣的策源地在哪裡,很多人都以為是西伯利亞。其實不是,西伯利亞隻是中轉站,冷空氣來自遙遠的極地,漫長的冬季中,極地的凌厲寒氣在黑夜中聚焦,短暫的白晝中淡漠的太陽不足以溫暖大地,當冷空氣的容載量達到某種極限時,冷空氣就像“粗魯的野蠻人”踏上南下征程。

為什麼選擇南下?是因為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。冬季在陸地上形成強大的高氣壓,在海洋上形成低氣壓,它們之間就有瞭氣壓梯度,這樣就產生瞭水平氣壓梯度力,促使大氣由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,形成瞭平常所說的風。由於地球的自轉,所以風沿地表作水平運動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,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成西北風。這個西北風主要來源於蒙古、西伯利亞一帶,而且是從高緯吹向低緯。

冷空氣自北向南經西伯利亞南下循著四條固定線路進入中國,氣象專傢解釋,這四條線路的出現與北半球海陸分佈情況有關。在冬季,廣闊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偏暖,而陸地則十分寒冷,因此在大氣環流中,大陸東部地區很容易出現槽區,冷空氣南下線路正是沿著槽區而出現。

極地冷空氣兵分四路,路徑一是西北路。人們常在天氣預報中聽到“一股較強冷空氣將自西向東影響我國”這句熟悉的播報,講的就是從西北路徑上風塵仆仆趕來的冷空氣:冷空氣從西伯利亞出發後,沿著阿爾泰山與杭愛山翻越蒙古高原,從內蒙古地區進入我國。這一路上並未遇到高大地形阻礙,很快,冷空氣就可以推進到我國河套地區。這裡是黃河沖擊形成的平原,冬季寒冷幹燥。循這條路徑下來的冷空氣,在長江以北地區所產生的寒潮天氣以偏北大風和降溫為主。從河套地區再往南走,冷空氣便可直達長江中下遊及江南地區。即使在冬天,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依然可以抵達這裡。當冷空氣與其相逢,便會產生雨雪天氣。

路徑二是東路。選擇東路的冷空氣將不得不翻過整個蒙古高原,再沿著大興安嶺、太行山從東北方向推進。該路徑經過地形的影響,常常給人感覺冷空氣是從東北方向來的。東路冷空氣抵達我國華北北部後,在冷空氣主力繼續東移的同時,低空的冷空氣會折向西南,經渤海侵入華北,再從黃河下遊向南可達兩湖盆地。冷空氣所到之處常使渤海、黃海、黃河下遊及長江下遊出現東北大風,華北、華東出現回流,氣溫較低,並伴有連陰雨雪天氣。

路徑三走的是西路。選擇西路的冷空氣,則一路“摸”著高大山脈的邊緣而來。沿著天山北界,冷空氣經新疆、青海、西藏高原東南側南下,在新疆,它常常掀起狂風,還常常與從西部來的暖濕氣流“激烈交鋒”,帶來暴雪天氣。不過,雖然其對我國西北、西南及江南各地影響較大,但降溫幅度不大,隻是當南支鋒區波動與北支鋒區波動同位相而疊加時,才可以造成明顯降溫。

還有一路是東西合擊——路徑四是東路+西路。一股冷空氣的力量已經讓人膽寒,如果兩股冷空氣經過長途跋涉後匯集起來,波及范圍可能會更廣。在冷空氣南下我國的過程中,的確存在這種情況:東路冷空氣從河套下遊南下,西路冷空氣從青海東部南下,當兩股冷空氣在黃土高原東側,黃河、長江之間匯合時,可造成大范圍雨雪天氣。不僅如此,兩股冷空氣還會合二為一台中洗水塔,一起南下,帶來大風和明顯降溫天氣。

鏈接:別看這幾天嗷嗷冷 寒潮少瞭才是趨勢

這幾天大傢都覺說“嗷嗷冷”,的確,每天都是零下十幾攝氏度在北京確實不常見。

不是一直在說全球氣候變暖呢,這段時間怎麼這麼冷,是不是氣候變暖停止瞭?氣象專傢告訴記者,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趨勢,因此要用長期的記錄,比如100年的時間跨度,十幾年或幾年的記錄隻能認為是短期的變化,而不能稱為趨勢,從近百年的尺度來看,雖然有一些年份會比較冷,但我們現在仍處於氣候變暖的過程中。

正因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面積縮小,使得北極區域裸露出瞭更多的水域,有利於大量的水汽從海洋輸送給大氣。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導致瞭我國及歐洲、北美很多地區冬季的持續低溫。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,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,原來的氣候規律打破瞭,氣候變得比較異常,偏離平均態越來越遠,振動越來越大,極端高溫、極端低溫、暴雪、幹旱、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都可能會出現。

雖然此次全國多地遭遇低溫雨雪冰凍天氣,但從氣象數據來看,影響我國的寒潮天氣正在減少。

作為冷空氣界的“扛把子”,寒潮的到來能使24小時內氣溫猛跌8℃,甚至12℃以上,是實力降溫高手。

影響我國的寒潮一般多“出生”於冰島、新地島附近高緯度地區,約95%寒潮在西伯利亞發展壯大,寒潮分幾路影響我國,可能過長江,直抵華南。

從氣象部門對寒潮多年的研究看,寒潮對我國影響廣泛,最南可到海南島。受寒潮襲擊最多的是東北三省、內蒙古、新疆、陜西等地;南方的浙江、廣西等一年寒潮也可超過6次。不過,西部地區的青海、西藏、西南一帶則很少有寒潮光顧。因為高原地區地勢高,且位置偏南,寒潮很難到達。

可能遭遇寒潮的時間一般從9月至次年5月,其中北方11月寒潮最多,南方則是3月寒潮最多。因為11月北京正處於換季,強冷空氣抵達時,氣溫變化劇烈,容易達到寒潮標準;而3月南方回暖早,強冷空氣入侵會導致氣溫急劇下降,形成寒潮。

1951年以來,我國寒潮呈減少趨勢,平均每20年就會減少1次。而平均氣溫則顯著升高,每10年升高0.26°℃,可以說氣候變暖導致影響我國的寒潮減少。同時強寒潮也明顯減少,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強寒潮十年有23次,2000年以後則驟減為5次。

來源:北京晚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cc116i3f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